环球人物榜 2010“绿动中国”环保专题报道
开篇的话:近年来,“低碳”成为最流行的词汇之一。“发展低碳经济、建设低碳社会”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,“低碳生活”、“低碳消费”渐成时尚。那么,到底什么是“低碳”?“低碳”对于国家发展、企业生存和人民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?从本期开始,本刊推出系列报道,围绕“低碳”这一话题进行多角度解读。
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:
低碳经济只在中国被热炒
《环球人物》杂志记者 苏睿
环球人物杂志:很多人把“低碳经济”和“绿色经济”、“循环经济”画等号,这3个概念一样吗?
丁仲礼:“绿色经济”,针对的是资源和环境,即通常所说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;“循环经济”,是针对资源利用而言,强调“3R”原则,即Reduce(减量化)、Reuse(再利用)、Recycle(再循环);最近提出来的“低碳经济”概念,主要是针对能源而言,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量,以达到减排温室气体的目的。总体而言,“低碳经济”和“循环经济”是“绿色经济”的两个方面。
环球人物杂志:为什么“低碳经济”能够超越“绿色经济”,受到更广泛的追捧?
丁仲礼:必须强调的是,低碳经济只是在中国才被炒得这么热。在国外的门户网站和媒体上很少见到对这个概念的热炒。事实上,碳排放增加是否会导致全球气温的大幅升高,在科学上还有争论。即便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是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的直接原因,对当今中国而言,最迫切的环境问题也不是抑制气温升高,而是提供新鲜的空气、清洁的水,以及减少对人体有直接危害的污染物排放,比如二氧化硫、大气粉尘、氨氮、重金属等的排放。
2006年,中央提出“节能减排”口号。但这里所说的“减排”指的是对人体健康有直接危害的各类环境污染物,而不是国际上谈“减排”时所特指的碳排放。很多国内人士把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,很多媒体和研究人员对“低碳经济”和“减排”还一知半解时,就盲目跟风炒作,导致“低碳经济”的风头盖过“绿色经济”。
环球人物杂志:那么,您认为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的“阴谋”吗?
丁仲礼:低碳经济肯定不是阴谋,而是人类发展的美好愿景。从长远看,随着科技的进步,它将会逐步实现。所谓的“阴谋”,是指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过程中,发达国家利用“低碳”来阻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企图。
去年在意大利举行的八国峰会上,曾有一个提案:到2050年,全球碳排放量要减排50%;其中发达国家减排80%。这听起来不错,但我们仔细算过这笔账:以1990年为基数,到2050年全球减排50%的话,2006—2050年的排放空间只有8000亿吨二氧化碳。在此期间,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将是发展中国家的3倍以上。也就是说,即便它们减排80%,也是以不到15亿的人口占掉44%的排放份额,剩下的56%由发展中国家50亿的“穷哥们儿”分割。按照这个提案,到2020年,我国就没有排放空间了,为了经济发展,就只能向他国去购买排放额度。所以,这个提案是世界历史上一个罕见的不平等条约,它将把世界现有的贫富差异固定化。
环球人物杂志:因此您一直强调“排放权就是发展权”。
丁仲礼:排放权就是发展权,即基本人权,这是我国政府的立场。根据这个理念,未来排放空间应基本做到人人平均。以某个时间点开始的人均累计排放为基础来分配今后的排放权,才能体现公平正义原则。历史上我们排放得很少,1990—2005年的人均累计排放量只有美国的1/20。现在我国人均排放量也不高,接近世界平均水平,远低于发达国家。我个人对我国在近些年碳排放量的快速增长没有任何“负罪感”,这是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。
环球人物杂志:为了实现低碳经济这一美好愿望,当前我们应该怎么做?
丁仲礼:现阶段来说,中国真正实现低碳经济很困难,因为目前的低碳技术其实并不低碳。如太阳能板的生产加工,其实是个高耗能过程——生产一块太阳能板所消耗的化石能源,可能与它利用太阳能20年所节约的能源相当。科技进步需要时间,只有技术成熟了才能真正产生低碳效果。企业在上马新能源项目时,须量力而行,认真评估投入和产出比,谨防一哄而上,出现“低碳泡沫”。中国政府和民众要真正弄清楚“低碳”的相关概念,正确认识目前中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我国资源能源的特点,提倡节约,避免重复建设,同时加大引进和吸收低碳技术的力度。
未获《环球人物》杂志事先书面许可,任何媒体不得转载《环球人物》杂志图片及文字内容,违者《环球人物》杂志将追究其侵权责任。
|
|
|